很多初學者都反映,中醫的經絡學實在太難理解了。經絡是人體天然藥庫,而要控制這個天賜的寶藏,只需要明白12經絡的運行原理就足夠了,這就是中醫整個經絡學說的要素。

12經絡上面有三百多個穴位,我們沒必要都去記住,現在,你只需跟著我一步步地往下學,就容易多了。

1.先熟悉一下12經絡的名稱: 手少陰心經 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 足厥陰肝經 手太陰肺經 足太陰脾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 

2.搞清楚它們為什麼要這樣稱呼 ? 這12條經絡分別連著人體12個臟器,所以這些經絡都是用相連的臟器命名。其中,三焦是指人的整個胸腹,心包是保護心臟的一塊區域,是心的屏障,其餘的都比較容易理解。記住這12個臟器名稱是很重要的,如果身上哪里不舒服,就看是哪條經絡經過此地,一對應就出來了。

12條經絡在人體的循環路線如圖

從12經絡的排列上看,是分為兩組,一組是按手足分,另一組是按陰陽分。 按手足分是告訴你手及手臂上有6條經絡,足、腿上有6條經絡。 按陰陽分是告訴你手臂的內側、腿的內側各有3條陰經;手臂的外側、腿的外側也各有3條陽經。 那麼這少陰、厥陰、太陰、太陽、少陽、陽明又是代表什麼呢?它們是代表陰氣的重與輕,陽氣的足與弱。 少陰陰氣最重,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內側的最裏面。 厥陰的陰氣比少陰輕,但又比太陰重,所以它就排在中間。 太陰的陰氣最輕,就排在最外面。 太陽是陽氣最足的,就像中午的陽光,所以它排在手臂、腿外側的最外面。 少陽比太陽的陽氣要弱一些,就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,所以排在外側的中間。 陽明又比少陽的陽氣要弱,就像黎明初現的陽光,就排在了外側最裏面了。   我們的祖先為什麼將陰、陽細分到這樣的程度呢?就是讓你在使用經絡時隨時注意陰陽的平衡。這個陰陽的平衡既包括經絡與經絡之問的陰陽平衡,也包括身體與經絡的陰陽平衡,還包括經絡與大自然的陰陽平衡。 身體與經絡的陰陽平衡是要你根據身體的強弱去選擇經絡。比如身體弱的,最好先選擇陽經按摩以補足正氣為主,陰經要等正氣補上了,再去碰它;身體好的,則陰經、陽經都可以按摩。 經絡與大自然的陰陽平衡,是與四季的溫度有關。夏天陽氣最旺盛,就是身體虛弱的人,在這個時候也可以去疏通陰經了。陰陽平衡的理論還可以用在按摩時的手法上,如陰經的按摩最好是用補法,陽經的按摩可以用瀉法。  

 3.什麼是按摩的補與瀉呢? 一般來說,順看經絡按摩為補,逆著經絡按摩為瀉。 按摩時力度輕的為補,力度重的為瀉。 按摩時間短的為補,時間長的為瀉。 按摩範圍小的為補,範圍大的為瀉。  

 4.需要把三百多個穴位都記住嗎? 中醫在按摩經絡時有個說法叫「以痛為俞」,也就是說疼痛的部位就是按摩的穴位。比如你知道自己患有心臟方面的疾病,就可以在相應的心經和心包經上沿著經絡慢慢地按壓,去感受整條經絡上各處的感覺。如有的地方酸痛,有的地力刺痛,有的地方麻木,有的地方發酸、發脹,那麼這時你按摩的重點就放在最痛的部位,把病灶揉開、揉散,甚至拔罐、艾炙、敲打都可以,越是痛感明顯的,越要堅持多刺激此處,這樣你身體的疾病很快就有好轉。 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心臟有病,可在這兩條經上按壓時並沒有明顯的痛感,這時,你左右兩隻手臂上都要去摸,因為人體經絡左右都是對稱和一致的,但患病時左右經絡的反應並不完全一樣,痛感明顯的就代表著病偏向於哪一邊,這也說明了你這條經絡的氣血不足,反應遲緩,這時的冶療以食療為主先,補足氣血,同時在這條經絡上慢慢摸,看上面是否有硬塊,是否多出了一塊肉,是否比別處微微凸起,然後重點搓揉這個部位就行了。 如果只是死記硬背了所有穴位,但忽視了最痛的那一點,治病效果絕不會好。 先從我們最常用的足太陽膀胱經(下面簡稱“膀胱經”)開始,因為這條經的陽氣最足,治療範圍最廣,所以也是最常用的一條經。 膀胱經的起點在眼角的睛明穴,上行過額至頭頂,行頸後、後背、大腿後外側,小腿後側至小腳趾外側的至陰穴止。共有67個穴位,是人體中最長、穴位最多的一條經絡。〈請打開→經絡彩色圖或經絡動畫圖〉 當膀胱經從頭走到了腳的至陰穴後,它的流動並沒有停止,而是穿過小腳趾從腳心的湧泉穴上行。這時經絡又有了新的名字--足少陰腎經(下面簡稱“腎經”)。 腎經是起於足小趾之下,斜向足心,沿足心及下肢內側後緣上行,穿過腹部到達胸部,與下一條經絡手厥陰心包經相連。 從膀胱經到腎經的走向,我們可以看到:

1.經絡是流動的,而且是有方向地流動的,膀胱經是從上往下,腎經是從下往上。

2.膀胱經和腎經是完全相連的一條經,只是在小腳趾的外側至陰穴處將其分開了,走在人體的外側是膀胱經,走在人體的內側的是腎經。正因為這一陽一陰的經絡其實是一條相連的經絡,所以刺激膀胱經,腎經就會有反應;刺激腎經,膀胱經也會有反應,中醫就稱之為“互為表裏”,而這兩條經絡各自所連的臟器--腎臟與膀胱也就互為表裏 。

3.膀胱經是陽經中陽氣最足的一條經絡,而腎經是陰經中陰氣最重的一條經絡,這正好符合了中醫陰、陽平衡的特點。 

4.膀胱經走在前,腎經走在後,膀胱經是腎經的源頭,所以在膀胱經上進行的推拿、按摩、針灸等疏通方法,就能促進膀胱經向下流動的力量,反過來就是推動了腎經,滋補了腎臟。 而在腎經上進行推拿、按摩、針灸的時候,腎經運行快了而膀胱經沒能及時跟上,就會出現空缺、中斷。這就是只按摩腎經時,病人往往會出現氣虛的原因。 與膀胱經相連的是手太陽小腸經(下面簡稱“小腸經”)。它起於小指外側的少澤穴,沿著上肢外側後緣上行過肩分為兩個分支,一個從頸上面頰,到耳,到眼睛大眼角的睛明穴與膀胱經相連,另一個進入鎖骨,入胸腔,最後到達心臟。 這條經絡走在手臂的外側,屬於陽經,與膀胱經是相連的,是陽經與陽經相連,組成一條長長的、完整的太陽經,小腸經在前,膀胱經在後。小腸經是膀胱經的源頭,當膀胱經不舒服時,就會有頸椎病、腰痛、腿痛時,除了按摩膀胱經以外,按摩小腸經同樣有效,而且效果更好。 小腸經又與手少陰心經(下面簡稱“心經”)相連。心經起於心臟,它有幾個分支:一支向下通向小腸,一支向上沿著食管上行至眼睛,另一支上行於肺部,在腋下出來,沿上臂的後緣行至手腕的內側,到小指內側的少衝穴,然後走向小指外側的小腸經的少澤穴,再往上循行。 這是一條陰經轉變為陽經的經絡,是陰經在前、陽經在後的一條相連的、互為表裏的、長長的經絡。所以按摩心經不但能治療與心經相連的心臟、小腸、肺、食道、眼睛等處不適,還能推動和滋養小腸經,按摩它既能冶療頸椎、腰椎、腿的疾病,又能治腎臟的疾病。 只要頸肩、腰有毛病,你去摸摸手臂外側的小腸經就會有明顯的痛點,再去摸與之相表裏的心經也會有瘀堵、疼痛的感覺,所以這時就要從源頭上疏通手臂內側的心經,從腋窩處往下輕輕搓至小手指,然後再沿著小手指的外側向上搓至手臂的外側,遇到哪里有痛點,就在哪里多搓搓揉揉,這樣就可以治療心經、小腸經、膀胱經、腎經這4條經絡上所連著的所有臟器的毛病。 這4條經絡一路走過來,形成了表裏相連的兩組長長的經絡,它們起於心中,在人的四肢繞了一圈後又將腎經推向了腹部,推到了胸。 那麼又是哪條經絡在胸中與心經相連呢? 這就是足太陰脾經(下面簡稱“脾經”)。這時,有人會問,一個是少陰,一個是太陰,好像在陰陽上已不能做到平衡了,這是為什麼呢?我們一會再說。 與膀胱經相連的腎經走到胸中後,就與手厥陰心包經(“下面簡稱“心包經”)相連,是陰經與陰經的相連,可它們一個叫少陰,一個叫厥陰,名字不一樣,陰氣的程度不一樣,經絡走到這裏,好像與剛才在四肢繞了一圈的作用與關係不一樣了,為什麼呢?因為當經絡一路走過來,走到腎經時已經很虛弱,所以一般不去按摩腎經,按多了就會瀉氣,這時,進入了腹部、胸部的經絡需要休息一下,補充能量,然後換條經絡繼續出發,去進行下一次的四肢大循環,所以補氣作用最強的丹田穴在腹部,而通過腹部的就是循環回來的、已經很疲勞的腎經、肝經和脾經。 通過腹部的還有一條經--足陽明胃經(下面簡稱“胃經”),它也是通過腹部的,但其走向與腎經、肝經、脾經的從下向上的運行方向不同,是從頭穿胸、穿腹再走到腳的,胃經也需要在這裏一次補充能量,促使向下的力量更加有力,加強脾胃的消化能力。 下一輪的四肢大循環,就從腎經傳遞給心包經開始,它是走在四肢內側中間的一條經絡,所以與它相連的是走在手臂外側中間的手少陽三焦經(下面簡稱“三焦經”),又與走在腿外側中間的足少陽膽經(下面簡稱“膽經”)相連,膽經則是與走在腿內側中間的足厥陰肝經(下面簡稱“肝經”)相連,這樣就又形成了一組完全相連、互為表裏的經絡,最後又是將肝經推向小腹,推向胸中,去休息、補充能量,換一條線路繼續前進。 最後一輪運行的4條經絡是肝經在胸、肺傳遞出的手太陰肺經(下面簡稱“肺經”),具體的循環順序是這樣的:肺經→大腸經→胃經→脾經。

 

十二經絡,經絡分類名。指十二經及其脈絡。《靈樞·本輸》 :「凡刺之道,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」。
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,具有表裡經脈相合,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徵。包括手三陰經(手太陰肺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少陰心經)、手三陽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)、足三陽經(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太陽膀胱經)、足三陰經(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),也稱為「正經」。
1. 卯時(5點至7點)大腸經旺,有利於排泄。
2. 辰時(7點至9點)胃經旺,有利於消化。
3. 巳時(9點至11點)脾經旺,有利於吸收營養、生血。
4. 午時(11點至13點)心經旺,有利於周身血液循環,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。
5. 未時(13點至15點)小腸經旺,有利於吸收營養。
6. 申時(15點至17點)膀胱經旺,有利於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"火氣。
7. 酉時(17點至19點)腎經旺,有利於貯藏一日的臟腑之精華。
8. 戌時(19點至21點)心包經旺,再一次增強心的力量,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。
9. 亥時(21點至23點)三焦通百脈,人進入睡眠,百脈休養生息。
10.子時(23點至1點)膽經旺,膽汁推陳出新。
11.醜時(1點至3點)肝經旺,肝血推陳出新。
12.寅時(3點至5點)肺經旺

 

~12經絡健康 養生祕笈 ~

清晨3:00~5:00【肺經,服用藥物效果好】
《寅時》血氣流注於肺,稱為「手太陰肺經」。肺部功能欠佳者,在清晨時過敏性鼻炎及咳嗽、氣喘易發作;有些醫師認為嚴重氣喘患者,應在此時起床服藥,治療效果會更好,且宜吃補肺飲食,如燕窩、銀耳等。

早上5:00~7:00【大腸經,吃蔬果排便順】
《卯時》血氣流注於大腸,稱為「手陽明大腸經」,此時最適宜「方便」,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,反之就容易便秘;所以,清熱滑腸最好的時間就是此時,由於有助大腸經的食物只有蔬菜水果,有便秘的人在此時,最好多吃高纖蔬菜及水果。

早上7:00~9:00【胃經,一定要吃早餐】
《辰時》血氣流注於胃,稱為「足陽明胃經」。陽明經是多氣多血之經,此時人體的胃腸消化吸收最強,是營養能輸送到各器官滋養臟腑的最佳時刻,這也是早餐在中醫裡很重要的因素。

早上9:00~11:00【脾經,禁食辛辣刺激】
《巳時》血氣流注於脾臟,稱為「足太陰脾經」,此時是人體氣血最旺時期,因此不宜食用燥熱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,以免傷胃敗脾,即使是脾虛者進行補養,都要很小心。

中午11:00~下午1:00【心經,適度午睡佳】
《午時》氣血流注於心經,稱「手少陰心經」,陳旺全提醒,很多人說中午不宜劇烈運動,就是擔心在心經氣血充盈時,造成血脈運行紊亂,血不歸經,因此應適度休息,但午睡不宜過久。

下午1:00~3:00【小腸經,腸胃要休息】
《未時》血氣流注於小腸,稱為「手太陽小腸經」,此時是小腸經進行清、濁及吸收的時刻,營養吸收到體內,濁物送到大腸待消化及排除體外;未時過後腸胃開始休息,此後的晚餐時間含蛋白質和脂肪、澱粉類食物要少量攝取,否則易在體內累積。

下午3:00~5:00【膀胱經,多喝水利排泄】
《申時》血氣流注於膀胱,此為「足太陽膀胱經」,膀胱為腎之腑,兩者均屬水,因此這段時間要多補充水分,有助膀胱排除體內廢物,以促進泌尿系統的代謝。

下午5:00~7:00【腎經,工作完畢多休息】
《酉時》血氣流注於腎經,稱為「足少陰腎經」,腎經是人體協調陰陽能量的經脈,也是維持體內水液平衡的主要經絡,由於此時是工作完畢需稍事休息之時,因此不宜過勞。

晚上7:00~9:00【心包經,晚餐別太豐盛】
《戌時》血氣流至心包經,稱為「手厥陰心包經」,在中醫來說,心包經主瀉、主血,因此若晚餐吃得太豐盛,易生亢熱而致胸中煩悶、噁心,因此建議晚餐不宜過膩,餐後要休息,運動以散步的方式最好。

晚上9:00~11:00【三焦經,少喝水】
《亥時》氣血流至三焦經,稱為「手少陽三焦經」,掌管人體諸氣通往各臟腑,是為人體血氣運行的要道,特別是人體上肢,以及排水的腎臟均屬三焦經掌管範疇;此時陰盛,要安五臟以利睡眠,注意睡眠時不要特別壓迫到某側的手部,容易水腫的人睡前不宜多喝水。

深夜11:00~1:00【膽經,勿熬夜】
《子時》血氣流注於膽,稱為「足少陽膽經」,此時天地磁場最強,膽經會引導人體陽氣下降,是身體進入休養及修復的開始;熬夜會致膽火上逆,引發失眠、頭痛、憂愁易思等多種神經症狀,因此宜多休養。

凌晨1:00~3:00【肝經,愉快入眠佳】
《丑時》血氣流注於肝,稱為「足厥陰肝經」,本經有疏利三焦,通調水道的作用,且由於肝膽互為表裡,相互影響,休息才能使血回流滋養肝,否則就不利肝臟排毒功能。肝經具有調節全身的血液疏導全身,使氣血調和,宜在精神愉快下入眠,以免過度壓抑致氣血不暢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老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